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大大加速了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自第一款靶向药物吉非替尼于2003年面试以来,已经有20+针对肺癌的靶向药物。那么在如此多的靶向药物中,患者该如何选择?哪些药物又疗效好呢?
1、明确基因突变的种类
靶向药的目标是患者体内的突变基因,如果患者的肺癌不是因为靶向药物的目标基因产生突变而引起的,这款药物就不会对该患者起效。
以吉非替尼举例,在2003年该药物刚上市的那段时间,几乎所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在尝试使用吉非替尼。但是只有极少数患者可以从中受益,而那一小部分患者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疗效。之后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那些疗效显著的患者,发现了他们体内的EGFR突变。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吉非替尼是针对那些EGFR突变的患者才有效果。那么就非小细胞肺癌来说,一共有多少靶点呢?2020年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推荐肺癌患者应检测的靶点为:EGFR、ALK、ROS1、BRAF、KRAS、NTRK、PD-L1及新兴靶点MET、RET、HER2、TMB。因此,选择靶向药的先决条件就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自己体内存在哪些基因突变。
2、从一线治疗方案开始用药
在得到了基因检测报告之后,连同病理诊断等病史资料交给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从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会执行该病种的一线治疗方案。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线、二线、三线治疗方案是什么意思?一线、二线、三线是通过临床试验结果来判定的,针对某一病症,如果该方案可以使最多的人受益,则将其归为一线治疗方案。换句话说,如果确定患者是这种情况下,使用该方案的起效可能性最高。那么二线就是一线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再选择的方案,三线也是同理。
3、耐药需要再诊断
所谓耐药是指原先该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有效,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该药物对患者的病情没有效果的现象。靶向药物通常会在1年~1.5年左右的时间出现耐药的现象,通常针对耐药的患者医生会建议更换其他的靶向药尝试治疗。为什么会耐药?癌症是一种很“聪明”的疾病,靶向药的作用原理类似于将错误的基因覆盖住,使人体无法合成某种错误的蛋白。当癌症发现原先错误的部分被覆盖住了,就会想办法在其他地方再次产生错误基因。所以往往在数次耐药后,建议患者再进行一次基因检测与病理诊断。
4、患者常见误区
贵的药物就是好的药物
药物的好坏并非由价格反应,同种类的药物药理是一样的,有效就是有效。曾经在群里见过有病友询问,目前使用的药物没有效果,是否换同类别更贵的要尝试一下可能有效。专家给出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如果目前使用的治疗方案无效,应该重新制定治疗方案,而不是单纯的使用更贵的药物。
不良反应越大疗效越好
很多患者也有这方面的困惑。我用了这款药物都没有不良反应,是不是没有药效?不良反应≠疗效,目前也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这两者相关。有没有不良反应都是按照患者自身的机体情况决定的,至于是否有疗效,根据检查结果判定就可以了。
别人有效我也想试试
自己的病不是别人的病,自然别人有效的药物也不见得对自己有效。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已经发现,即便是某种基因突变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别。以EGFR突变为例,研究者们已经发现19DEL、L858R、G719X、S768I、L861Q、20 ins多种突变形式。所以同样是EGFR突变型肺癌也可能是不同的病因。所以还是根据科学的治疗方法,不要随意效仿他人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