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1-03-25 10:22:08 来自:仰和健康

肺癌的内科治疗最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细胞毒药物,从20世纪20年代的氮芥,50年代的环磷猷胺、氟尿唯喧,70年代的顺钳及蒽环类药物,80年代后的紫杉醇、多西他赛、拓普替康、伊立替康、草酸铂、吉西他滨等药物的问世,并在各个不同类型的肺癌化疗中发挥作用,但其性质仍然属于不能分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药物,临床疗效较差。随着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逐渐深入,意识到如果能够针对癌症的特异性分子变化给予有力的打击,将会大大改善治疗效果,引发抗癌治疗理念的变革。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肿瘤血管形成、自杀基因等,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这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使其完全消退的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只攻击肿瘤细胞, 对正常细胞影响非常小,所以说它〃稳、准、狠”。目前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受体型酪氨酸激酶(RTKs)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 (ras/MAPK通路)和以抗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药物,实践已证明了分子靶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从此肿瘤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是全身化疗,化疗能有效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不良反应大。分子靶向治疗已逐渐成为NSCLC临床标准治疗的一部分,与传统化疗相比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分子靶向治疗不是将杀灭肿瘤细胞作为目标,而是将肿瘤细胞核或细胞内特异性表达或高表达的分子作为作用靶点,这不仅能更加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阻止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同时还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从广义上讲其作用靶点包括参与肿瘤细胞分化、周期、迁移、浸润、淋巴转移、全身转移等过程,以及从DNA到蛋白/酶水平的任何亚细胞分子。NSCLC靶向治疗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抑制酶/蛋白活性的小分子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抑制蛋白翻译的反义RNA,以及与细胞内分子特异性作用的药物等。

上一篇

下一篇

患者关注内容

相关资讯

常见肿瘤疾病